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新型薄膜太阳电池研究团队

点击数: 发布日期:2012-05-29

新型薄膜太阳电池研究团队简介

一、概况

新型薄膜太阳电池研究团队成立于2009年,经过多年的运作形成了具有新能源材料、物理、化学等领域学术背景的稳定研究团队,现有固定成员4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1人,实验室面积约120m2 (另有约300m2正在建设中),设备总价值约30万元。团队目前主要以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的低成本化和产业化为总体研究目标,已开展了新型碳对电极构建及催化机理、ZnO基光电极结构调控及其光电性能、TiO2纳米管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氧化物对电极原位生长及光电性能、天然植物染料的提取及其光电性能等细分方面的研究。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名(来自南昌大学),完成专科生毕业设计100余名。到目前为止,已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或EI收录2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正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6项。

二、团队成员

自团队建立以来,吸引了多位高素质研究、技术人才。团队目前有固定成员4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1人,徐顺建博士为团队负责人。

徐顺建肖宗湖#362103198301303019 

罗永平0

钟炜

徐顺建 博士       肖宗湖 博士      罗永平博士       钟炜老师

徐顺建,男,1978年11月生,浙江永嘉人,博士,讲师。2009年5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9年8月至今在新余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教,主讲“材料科学基础”、“晶体生长”、“太阳电池材料”等课程,被评为新余学院及新余市优秀教师。现主要从事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对电极材料与器件、介孔碳孔隙结构设计及硅化机理等方向的研究。近三年来,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62025)、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10GQC0178)、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GJJ11639)、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111207)和新余学院校级招标项目(Xj0902),各1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的项目有973专题项目(2006CB6012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475082;50835007)等项目。先后在包括《Carbon》、《Solar Energy》、《Materials Letters》、《J. Eur. Ceram. Soc.》、《无机材料学报》等国内外一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或EI收录26篇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已授权3项)。

肖宗湖,男,1983年1月生,江西省南康市人,博士、讲师。2011年6月毕业于南昌大学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11年8月至今在新余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教,现主要从事半导体功能材料、新型薄膜太阳电池关键材料及器件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参与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EI收录7篇。论文被多家新能源行业的网站转载和发布。

罗永平,男,1979年09月生,理学博士,讲师。2011年3月毕业于同济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现主要从事电化学分析、纳米材料制备、酶和仿生酶传感器等领域的研究。以主要人员身份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浦江人才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高质量的SCI论文5篇,其中3篇影响因子大于5。基于无机-有机复合体系的高选择性分析化学新方法研究,获2011年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钟炜男,1982年9月生,讲师,硕士。2000年9月-2007年7月在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专业学习,先后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2008年在中山大学太阳能研究所为期1年进修;2007年9月至今在本校任教,主讲 “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分析测试技术”等课程。先后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的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9篇,其中SCI/EI收录5篇。

三、研究成果

1.代表性学术论文

[1]   低温制备介孔碳对电极构建的染料敏化太阳电池优化研究. 无机材料学报,2012,27(1):83-88.

[2]   An efficient metal conductor paste nanoporous carbon composite counter electrode for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2, 347-353:390-393.

[3]   Investigation of catalytic activity of glassy carbon with controlled crystallinity for counter electrode in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Solar energy, 2011, 85(11):2826-2832.

[4]   Use Triton X100 as additive for mesoporous carbon counter electrode to improve the photoelectric properties of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The Workshop on civil engineering and energy engineering 2011, MACE 2011, Inner Mongolia, 2011:2809-2812.

[5]   Effect of starting-mixture composition on morpholog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hierarchical porous carbon.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1, 327:130-133.

[6]   Fabrication of complex-shaped SiC parts based on Polymerization -induced Phase Separation and Pyrolysis technique.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11, 479:112-118.

[7]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碳对电极研究进展.电源技术, 2011, 35(11):1455-1458.

[8]   A wax-mold route to fabricate polymer-derived SiC scaffold. Materials Letters, 2010, 64(3):347-349.

[9]   Hierarchical macroporous carbon processed with ethylene glycol and starch as double porogens. Materials Letters, 2010, 64(24):2696-2699.

[10]        Characterization of defects of mullite fibers prepared by polyvinyl butyral as spinning aid. Science of Sintering, 2010, 42(2):203-210.

[11]        pH-dependent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proteins with different isoelectric points on the nanostructured TiO2 surface. J. Electroanal. Chem., 2010, 642, 109–114

[12]        裂纹对Si衬底GaN基LED薄膜应力状态的影响.人工晶体学报,2010,39(4):895-899.

[13]        不同基板1W硅衬底蓝光LED老化性能研究.光学学报,2010,30(6):1749-1754.

[14]        Si衬底GaN基LED外延薄膜转移至金属基板的应力变化.发光学报,2010,31(4):531-537.

[15]        Detection of Extracellular H2O2 Released from Human Liver Cancer Cells Based on TiO2 Nanoneedles with Enhanced Electron Transfer of Cytochrome c. Anal. Chem., 2009, 81, 3035-3041

[16]        Direct Electron Transfer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Promoted by High Conductive TiO2 Nanoneedles. Electrochem. Commun. 2009,11, 174-176 

[17]        21种天然植物染料光敏剂的光电性能. 电源技术, 录用

[18]        低温制备石墨/活性碳对电极的光电性能及阻抗分析. 化工新型材料,录用

2.发明专利

[1]   一种用于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的高孔隙碳基复合对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中国(申请号:201110179512.5)

3. 基金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聚合诱导相分离法原位生长可控结构碳催化层及其DSC光电性能优化理论(编号:51162025),2011年立项。

[2]   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温度场辅助聚合诱导相分离制备可控结构多孔碳及其在对电极中的应用(编号:2010GQC0178),2011年立项。

[3]   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课题:《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研究(编号:JXJG-09-24-10),2011年结题。

[4]   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一体式孔结构可控全碳对电极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编号:GJJ11639),2011年立项。

[5]   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一体式孔结构可控全碳对电极制备及光电性能优化理论研究(编号:20111207),2011年立项。

[6]   新余学院校级招标项目:结构可控碳对电极的构造、分形表征及电荷转移动力学(编号:Xj0902),2010年立项。

地址:江西省新余市高新区阳光大道2666号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Email:xushunjian@126.com

xzh_121@163.com

luoyongpingxy@163.com

zhongweiwen@126.com